澳门银银河下载登录地址-澳门银银河app官方版/老版/最新版app下载

从农业到产学研衔接,四川日报整版“观察”乐山!
2024-08-31 来源:四川日报

image.png

8月31日

四川日报整版关注乐山

刊发《三块田里看秋收:乐山农业这样“冲关过坎”》

《产业动力与城市活力同步提升》

《“嘉阳河”川剧重开委培班:让传承有人、振兴“有戏”》

《乐山产学研衔接融合加深》

《今年共走出1273名本科生》

《“三盯四督五促”聚合力》

全方位多角度聚焦乐山发展

微信图片_20230831120809.png

整版报道如下

↓↓↓

三块田里看秋收:乐山农业这样“冲关过坎”

1.jpg

峨边彝族自治县五渡镇自2019年以来整治荒地1300亩,目前当地利用整治出的荒地种植柑橘、桃子,林下套种当归和黄花等经济作物,释放土地效能。峨边彝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局供图

2.jpg

8月21日,井研县千佛镇瓦子坝村的高标准农田里,农民驾驶农机翻耕刚刚收割完水稻的农田,准备种植药材。 杨飞 摄(C视觉)

处暑甫过,嘉州各地的稻田里,传递出丰收的喜悦。

从一粒种到一把穗,丰收背后有着不少“关卡”——

建设“天府粮仓”,地处岷大平原主产区的乐山今年如何做到提质扩产?

面对“七山两丘一平”的不利地形,乐山如何抢抓时间窗口,快速完成全市近126万亩的水稻收割?

面对农村劳动力外流、自然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和困难,乐山如何既顾“粮袋子”,又鼓起种粮农民的“钱袋子”?

近日,记者走进乐山秋收现场,从三块田地中找寻乐山农业“冲关过坎”的动力和秘诀。

亩产700多公斤背后的秘诀

“老师,您估下我这块田能打多少谷子?”8月17日,峨眉山市桂花桥镇前锋村,种植户骆相宽拉着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来村工作人员问个不停。因为今年换种了新品种,种稻几十年的老骆也觉得心里没底。

“放宽心,你家的不会差。”指着不远处的一块田地,工作人员说,“那片田和你种的是同一批种子,一亩刚打出了1500斤谷子。”

据了解,今年前锋村附近片区亩产干谷700多公斤,高出峨眉山往年大春水稻平均亩产近200公斤——在峨眉山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推广研究员曾淑惠看来,这都是良种奠定的高产基础。

曾淑惠介绍,近年来当地一直在强化同省农科院的合作,31个水稻优质高产品种在峨眉山市桂花桥镇、九里镇等地开展了试验示范种植。

“骆相宽就是去年品种展示时,看到了品香优秱珍的高产,才决定种这个品种。”曾淑惠介绍,这一品种生长周期长,谷粒饱满,结实率高,不仅能提升粮食亩产,还有更好的口感,“卖得出好价,农民种粮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

有了良种,还要有“良技”“良制”。“我们从育秧到收割做足了全生命周期‘后勤保障’。”曾淑惠说,在峨眉山市,育秧时节,农业农村部门就会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到桂花桥镇、九里镇的田间地头指导,向有需要的农户传授不经过育秧直接播种的水稻直播技术;栽种时节,技术人员又会去指导农户采用密植、多施肥等新型栽培技术,促进水稻增产。

此外,当地还指导农民定时定量施肥、杀虫,并在全市建立6个病虫监测点,重点做好水稻“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瘟病等暴发性、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害监测,进一步提升水稻质量。

“五良融合”破解丘区采收难题

8月18日6时,井研县马踏镇南河村村民胡敏会驾着自家的小型水稻收割机来到田里。不到一刻钟,一亩见方的水田已经被收割了三分之一。“本来是昨天下午开始的。”她告诉记者,昨日中午下了一场大雨,采收时间延后了,“不过不会影响收获。”

胡敏会家有9亩地,以前人工收割要10天才能收完。“过去真是跟老天爷抢饭吃。收谷子,晒谷子,要是遇到几场大雨,损失就大了。”她说,现在9亩地一个人一天就能收完,“我们还专门晚收了两周,让谷子长得更饱满。”

井研县丘陵广布,溪沟纵横,坡多台多埂多,土地“小、破、散”特征明显,一直难以实现粮食集约化生产。“但是现在井研90%以上的水稻已实现机械化收割。”井研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丁许军说。

让新农机派上用场的关键是打破地形限制。“我们选择依山就势造良田。”井研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彭惠容说,从2019年开始,以打造“五良融合”示范基地为契机,井研遵循“旱涝保收、宜机作业、三网配套”要求,实施“小改大、短并长、陡变缓、弯取直”等工程措施,达成“田成方、土成块、路相连、渠相通”。

以打造“五良融合”示范基地为契机,目前井研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2.36万亩。高标准农田里沟渠纵横相通,大中型农机出入方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平均每亩产量比改造前增收10%。

一块再生稻田背后的两笔账

8月23日,犍为县罗城镇太阳村,村民李启华向自家已经收割的水田里抛撒肥料,一排排稻茬上,新芽已经长出。

“种的是再生稻。”犍为县农业农村局总经济师王鹏介绍,近年来当地再生稻种植面积连年增加,今年犍为再生稻种植面积达到11.8万亩,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

“其实再生稻产量比不过单季稻。”王鹏说,按照今年产量计算,再生稻一年亩产为750公斤左右,与单季稻一季产量持平。

既然产量不占优势,为何要种再生稻?“省事、好吃,还多产一季粮。”问到再生稻的好处,李启华脱口而出。子女都在成都工作,家中只有他和老伴一起管理着6亩水田。李启华告诉记者,再生稻最大的好处在于省时省力——只用插一次秧,再生季施肥就能长,大大减轻了他们的负担,“关键是田不会闲着。”

王鹏介绍,目前犍为有六成农田由散户种植,而全县各镇在村劳动力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再生稻易种植、少管理的特点,破解了当地“人少、地散、边角地块没人种”的矛盾。

除了“安全账”,还有一笔“经济账”。刚收完头季稻,预约收购再生稻的电话便打到了李启华家中。由于再生稻具备品质高、口感好的特点,近年来市场销售一路走俏,干谷市场均价可达4.6元每公斤。“打出来到城里卖,一斤五六块不成问题。”李启华说。

犍为生产的再生米,市场反馈度佳。为打响“犍为再生稻米”品牌,犍为县依托地方品牌米业公司乐山惠田米业,从2017年开始试点实行统一供种、统一农化物资、统一落实栽培管理技术,实现庄稼地里签订单,让种粮农户看到切实效益。

“现在和我们定向签约的农户种植面积合计有9万余亩。”乐山惠田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范惠萍说,目前同公司签约的农户还在增加,他们也正在对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计划打造数个“犍为再生稻米”高端品牌。

五通桥区积极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产业动力与城市活力同步提升

“明天叫上朋友再来一回!”8月18日晚,一场音乐美食节在乐山市五通桥区拉开帷幕,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品尝。

与此同时,数公里外的五通桥经济开发区光伏产业园内,厂房灯火通明,生产线运行昼夜不停。

一边是浓烈的市井烟火,一边是澎湃的工业动力。五通桥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乐山“中国绿色硅谷”核心区,该区积极推动产城融合发展,让产业动力与城市活力同步提升。

“烟火气”折射活力

36岁的刘蓉在乐山市五通桥区经营花店已经有7年时间,最近两个月,她感觉开业祝贺花篮的订单“明显又多起来”。

“8月生意最好的一天,6家新开业的门店同时找我订花,我都快忙不过来了。”刘蓉说,不光是近两个月,今年以来在五通桥区开业的工厂、企业、门店都不少。

一组数据印证刘蓉的感受。五通桥区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方海燕告诉记者,去年五通桥区新注册企业300多家、个体1200多户,“今年仅1月至7月,新注册企业就接近300家。”

城市发展的活跃度提升,与五通桥区的产业聚集度不断提高有关。近年来,乐山坚定不移实施晶硅光伏头号工程,推进“中国绿色硅谷”建设,今年上半年,全市晶硅光伏产业实现产值431.3亿元、同比增长40.1%。大量上下游企业进驻乐山,为担当“中国绿色硅谷”核心区建设任务的五通桥区聚集起更多人流、物流,城市“烟火气”火爆升级。

“强磁场”凝聚动力

“现在我们一线工人的平均收入大概在七八千元,换以前,这个薪酬我不敢想。”去年刚入职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的工人王乐川对自己落户五通桥区很满意。

从一期项目投产时的700余人,到如今的1900余人,永祥新能源近年来吸引了大量人才,产业工人数量与日俱增。目前永祥新能源的一线生产操作工有1300多人,其中,大专学历占比33%,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22%。

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几年,乐山用新型工业化打造人才“强磁场”,切实推动人才工作质量提升、全面创优,显著提升人才政策的“含金量”。

以“营造最佳发展环境和成长空间”为目标,五通桥区就业创业促进中心注重解决人才事业发展、子女入学、医疗便捷等“关键小事”,让人才引得来、干得好、留得住。

五通桥区就业创业促进中心主任谭显彬介绍,该区围绕“绿色大硅谷”发展战略,深入开展“硅漂”、送岗、赋能、展翅等“八大行动”,通过线上供岗、线下送岗、直播带岗等方式,已开展各类招聘会27场,提供就业岗位2.7万个,达成就业意向1.9万人,以各种形式留下人才。

“嘉阳河”川剧重开委培班:让传承有人、振兴“有戏”

8月24日,“嘉阳河”川剧委培班举行开班仪式,乐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川剧艺术研究院院长赵勇刚忍不住感叹:“这个班,我们‘等’了32年。”

“嘉阳河”川剧艺术产生并流传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流域,在乐山地区尤为盛行。在川剧的众多流派中,“嘉阳河”川剧在剧本、唱腔等方面独树一帜。2009年,“嘉阳河”川剧艺术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近年来却一直面临着人才流失、“造血”能力不足等问题。“剧团目前的中坚力量,基本上来自32年前的上一届委培班。”赵勇刚说。

为帮助乐山市川剧团走出后继人才日益缺乏的境况,5月16日,乐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合作发布“嘉阳河”川剧委培班招生简章,重开“嘉阳河”川剧委培班。

乐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岷波介绍,招生简章发出后共有175人报名,最终选拔出35名学员。学员完成在校学习后,符合选拔条件的,可与乐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签订劳动合同,“这让我们有了一支可以长期培养的人才队伍。”

在新的传播语境下拓展自身的影响力。“第十一届中国曲艺节即将于9月在乐山举行,我们也希望以此为契机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嘉阳河’川剧的魅力。”赵勇刚说。

又有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获批

乐山产学研衔接融合加深

近日,省教育厅公布四川省第二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名单,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产业学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乐山绿色硅谷产业学院成功入选。

乐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省级现代产业学院自2022年开始立项建设,目的在于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架起桥梁,使人才培养与使用互相衔接。

此前,乐山师范学院牵头组建的乐山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已入选为四川省首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建设项目。截至目前,乐山已有3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建设项目。据介绍,这3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将着力推动晶硅光伏、核技术应用、数字经济、文旅等重点产业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助力乐山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三县一区”高考录取结果出炉

今年共走出1273名本科生

今年乐山市高考录取工作已全面结束。8月22日,记者从乐山市教育局了解到,沐川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和金口河区(合称“三县一区”),2023年本科上线人数达1273人、平均本科上线率54.1%,较2020年分别增加546人、提升约18%。“这是‘三县一区’自脱贫摘帽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乐山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乐山持续推进《乐山市小凉山—乌蒙山片区教育振兴计划》,积极开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计划、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计划、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计划、职业教育培优赋能计划、师资队伍整体提升计划和智慧教育提档升级计划等“七大”振兴计划,力促“三县一区”基础教育水平均衡发展。

根据该计划,到2025年,小凉山—乌蒙山片区要实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8.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以上,中职学生就业(升学)率达到97%,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5年。

乐山健全完善基层监督体系

“三盯四督五促”聚合力

日前,乐山市纪委监委印发《关于健全完善全市基层纪检监察专责监督体系的实施意见》,从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三个方面,为各级纪检监察组织统筹用好县乡基层监督力量,推动基层监督走深走实明确了思路、提供了方向。

为了让问题发现在基层一线、解决在群众身边,今年以来,乐山市纪委监委在全市推行“三盯四督五促”:紧盯“关键少数”“小微权力”和“急难愁盼”,通过综合运用提级监督等四种监督方式,推动县乡村三级监督力量步调一致,形成促合力、促效能、促落实、促提升、促担当的良性氛围。

强化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乐山做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目前,‘三资’监管平台不仅能对1272个村(社区)事务及决议过程和凭证线上查看,群众关心关注的工程资金、资源资产使用等事项也‘一键可视’。”乐山市纪委监委党风室主任钟文表示,该平台运行至今已线上处理业务79.06万笔、资金32.52亿元。

此外,乐山还聚焦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在全市分层分级开展“小切口”专项整治,截至目前已立案171件、处理处分127人,督促整改问题671个、推动完善制度23个。

(编辑:杜冬丽)

乐山发布 懂你,懂世界